本文目录一览:
四位专家畅谈英德红茶转型升级路
1、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郑如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栋以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穆有为四位专家的共同研讨中,他们聚焦于如何在红茶产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英德红茶产业实现转型与加速发展。
2、在广东省英德红茶的主要产地——英红镇,一场关于红茶产业发展的座谈会近日召开。会议聚集了当地茶叶种植大户、企业代表以及茶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推动英德红茶产业的壮大。专家们提出,茶企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通过联合发展来提升影响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并规范行业竞争,统一产品质量标准。
3、月28日,一台自动行走的采茶机亮相首届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许多人惊呼大开眼界。这也被业内看成英德红茶转型升级的最直接表现。而这台价值上百万的采茶机,正是英德市日月茶有限公司茶叶基地使用的。让我们走进日月茶,走近公司负责人台商钟镛青先生,听听关于英红的故事。
4、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英德加快资源大整合、景区大建设、品牌大推介、服务大提升、产业大升级,尤其是全面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旅游产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英德主要支柱产业,备受大湾区游客的青睐。
中茶流通协会王庆出席“洛阳牡丹红茶”发布会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受邀出席了由洛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福建武夷山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与洛阳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洛阳牡丹红茶新闻发布会”。这场活动于2011年11月18日在北京河南大厦盛大举行,展示了中茶流通协会与地方茶叶产业的紧密合作。
在2011年11月18日的清晨,北京河南大厦国际会议厅弥漫着浓郁的茶香,洛阳市政府主办的品牡丹红茶,悟河洛文化新闻发布会在该地盛大举行。
面对牡丹花期短的挑战,洛阳市政府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农业局等部门的调研,决定研发牡丹红茶。短短70天内,洛阳牡丹红茶便在北京亮相,其独特的中茶外形和香气赢得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王庆会长的赞誉。洛阳牡丹红茶的诞生,将牡丹花与红茶完美结合,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
牡丹红茶的研发并非易事,需经过采摘、晾干、清洗等一系列繁复过程,其中关键在于脱膜和脱脂,以确保产品的纯净度。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专家品鉴后,对洛阳牡丹红茶的香、活、甘、清韵味给予了高度评价,预示了其在红茶市场的广阔前景。
我国茶产业发展方向:专业化、品牌化、大众化
王庆分析,目前茶叶市场呈现出名优茶销售遇冷而大众茶热销的态势。茶企需战略转型,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高品质的品牌,同时紧跟大众消费潮流,开发多样化茶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茶产业的大众化发展。专家们还针对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区市场做了详细介绍,并对松阳绿茶在这些区域的市场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此,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教授在现场发言指出: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专业化是中国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叶委员会副主任封槐松认为,从目前各地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中国茶产业发展归纳为八化,即茶园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采茶机械化,加工现代化,产品无害化,销售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产业化。茶园标准化是基础 不管山地,丘陵,还是平原,都要标准化。
王浩强调,茶叶行业应通过整合资源,强调专业化和品牌化,从产地品牌向产品品牌转变,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传统茶文化向时尚茶文化转变,以及从慢消品向快消品转变,以实现消费者、渠道和企业价值链的整合,从而打破产业困局。
疫情促使产业分工加速,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部分缺乏特色的企业可能面临倒闭,茶叶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趋势明显。上游,粗放型的茶叶生产模式将被集约化的供应链企业取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将成为发展方向。
散茶的不便购买和难以量化,促使茶叶行业向品牌化和包装化转变,如花茶和紧压茶等再加工茶类,通过二次加工赋予产品独特的香气和形态,满足了消费者对一致性和品质的追求,这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