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茶书选读:大观茶论
1、《大观茶论》由宋徽宗赵佶著于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大观茶论》对宋代的茶叶生产过程宋代茶具和宋代“斗茶”艺术多有详细叙述,是一部重要的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维一的由在位帝王撰写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章。
2、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1107-1110)撰写的《大观茶论》是一部详述宋代茶叶生产、茶具以及斗茶艺术的茶学专著,堪称世界首位帝王茶书。以下是该书部分内容的摘录:首先,对于茶叶的产地,《大观茶论》强调阴阳相济的重要性。
3、《大观茶论》是北宋时期的重要茶学著作,由宋徽宗赵佶于大观元年(1107)亲笔撰写,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室茶书。全书分为二十篇,详尽剖析了北宋蒸青团茶的各个方面,从产地的选择到制茶工艺,再到斗茶的风尚,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4、《大观茶论》与《茶经》虽同述茶文化,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茶经》偏重于普及,而《大观茶论》则深入到具体工艺和品鉴体验。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制茶的“地产”、“天时”等环节,以及点茶的静面点、一发点和融胶法,宋徽宗本人推崇融胶法,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和品味。
5、宋徽宗在位期间,虽治国无方,但却通晓音律,善于书画,对茶艺也颇为精通。在宋徽宗时期,茶文化兴盛,宋徽宗本人不仅嗜茶、爱茶,还对茶学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所撰写的《大观茶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作品译文(全文)
1、白茶自成一种,和一般茶树不一样 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它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且薄。它在悬崖石林中才少有生长,不是人为可以栽种的。贡茶产地中心地带能拥有的人大概4,5户。每户大概2株,能出产的茶叶仅仅3茶饼。新发出的芽叶少,特别难加工。水分一旦没了,就变成了普通茶叶。
2、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深入探讨了茶的品质、种植、制作与品鉴艺术。自古以来,茶被视为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能在品饮中带给人宁静与清雅。宋徽宗在位期间,重视茶文化,每年选派使者在建溪等地精心焙制贡茶,如“龙团”、“凤饼”等,推动了茶叶产业的繁荣。
3、在宋徽宗赵佶的笔下,茶不仅是一种日常必需品,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以净化人心、舒缓郁结的魔力,成为大宋盛世的风尚象征。建溪的龙团凤饼,其名声远扬,茶艺之盛,品茗成为一种高雅的享受。茶叶品质的提升,源于对种植环境的精心挑选,阳光和阴凉的完美平衡确保了茶的优良品质。
4、译文:茶论 (白话文)咱们试着这样理解,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作物,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它们的种类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就算是最平常的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论年景好坏,不因你宽裕,还是窘迫,它都是必要的事物,是不得不需要的。
5、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将茶视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其地位仅次于粮食与衣物。他认为,茶如谷粟和丝枲,虽普通但不可或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带来宁静与和谐。宋朝兴起时,龙团凤饼等名茶开始闻名,而壑源茶品也随之繁荣。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原文)茶道精神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宋徽宗赵佶深知茶叶品质的形成与茶叶的生长地、生长环境、采摘、蒸压、制造等环节关系密切。他于是在《大观茶论》中提出茶树生长的环境为“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同时他对采茶时间、采茶标准、蒸压制造茶叶都做了精辟的论述。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将茶视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其地位仅次于粮食与衣物。他认为,茶如谷粟和丝枲,虽普通但不可或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带来宁静与和谐。宋朝兴起时,龙团凤饼等名茶开始闻名,而壑源茶品也随之繁荣。
宋徽宗著述的(大观茶论》极有见地,他在序中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